在商业活动中,合同是约束双方权利义务的核心法律文件。然而,许多企业对合同起草与审查的关系存在认知误区——要么将起草视为“简单模板套用”,要么将审查视为“走过场的形式审核”。事实上,合同起草与审查是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决定合同的合法性与可执行性。
一、起草是审查的基础:从源头规避风险
合同起草是法律风险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一份严谨的合同,需在起草阶段明确交易背景、权利义务边界、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。若起草时未充分考虑法律逻辑与交易细节,后续审查将陷入“先天不足”的困境。
例如,某企业在起草采购合同时,未明确约定货物验收标准,仅模糊表述为“按行业标准执行”。审查时虽发现漏洞,但因验收标准未在合同中固化,双方后续对质量争议难以追溯责任。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起草阶段的“粗放式”操作,导致审查环节需耗费大量精力弥补漏洞,甚至被迫修改合同框架。
二、审查是起草的延伸:堵住潜在漏洞
审查并非对起草成果的简单校对,而是对合同合法性与商业逻辑的深度验证。审查过程中,需重点关注以下三点:
合法性审查:条款是否符合《民法典》等法律法规,避免因违法导致合同无效;
权利义务平衡:是否存在单方面加重己方责任、限制自身权益的“陷阱条款”;
可执行性评估:违约条款是否具备可操作性,争议解决方式是否合理。
某科技公司曾因未审查合同中的“独家合作条款”,导致被合作方起诉违约。尽管起草时意图是“深化合作关系”,但未明确约定排他范围与期限,最终付出高额赔偿。这一案例凸显审查对起草成果的修正价值。
三、协同作用:构建全流程风控体系
真正专业的合同管理,需将起草与审查嵌入同一套标准化流程。例如:
起草阶段:由业务部门提供交易背景,法务部门同步介入,明确核心条款框架;
审查阶段:法务人员结合起草初稿,针对风险点提出修改建议,业务部门确认后定稿;
动态更新:对高频合同类型建立模板库,定期根据司法实践与行业变化迭代升级。
某制造业龙头企业通过“起草-审查-备案”闭环管理,近三年合同纠纷率下降60%。其经验表明:起草与审查的协同,既能提升效率,又能系统性降低法律风险。
结语:筑牢合同管理的“双保险”
合同起草与审查的关系,如同建筑中的“设计”与“质检”——设计决定上限,质检保障底线。企业若想真正实现合同风控目标,必须摒弃“重审查轻起草”或“重结果轻过程”的思维,将二者视为统一整体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合同既成为商业合作的“桥梁”,又成为抵御风险的“盾牌”。
联系人:田主任
手机:13118312715
电话:400-XXX-XXX
邮箱:493257700@qq.com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顺城大街所8号中环广场1幢1单元8楼01、02A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