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 法律知识

法律知识

老赖欠钱不还?这五步教你合法“破局”

发布时间:2025-09-05  浏览量:16 次

“有借无还”是民间借贷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。面对故意拖欠债务的“老赖”——那些有能力履行却拒不还钱的人,许多人往往陷入“协商没用、起诉麻烦、执行无门”的困境。事实上,解决老赖欠债问题并非无解,关键是要掌握法律赋予的“组合拳”,从协商到执行环环相扣,依法维权。以下是最实用的应对步骤。


第一步:固定证据,锁定“老赖”身份

老赖常以“没钱”“记不清”为由抵赖,因此保存证据是维权的基石。无论是否通过法律途径,债权人都需第一时间整理以下材料:


基础债权凭证:借条/欠条(需注明借款金额、时间、利息、还款期限)、借款合同;若没有书面凭证,需补充转账记录(银行/微信/支付宝转账截图,备注“借款”)、催款聊天记录(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合意)。


债务人身份信息:身份证复印件、联系方式、住址(至少需明确到区县),这是起诉时法院要求的必备材料。若只有手机号或微信,可通过“律师调查令”或申请法院协助查询实名认证信息。


还款催收记录:电话录音(明确提及借款金额、拖欠时间)、短信/微信催款记录(证明未超诉讼时效)。根据《民法典》,借款纠纷诉讼时效为3年,自约定还款日或最后一次催款日起算,超期可能丧失胜诉权。

1734601243552877.jpg

第二步:先礼后兵,尝试低成本协商

协商并非“软弱”,而是快速解决问题的首选。老赖可能因顾及征信、面子或担心被起诉而妥协。协商时可采取以下策略:


明确底线:主动联系老赖,通过电话或面谈提出具体还款方案(如分期还款、延期支付利息),并强调“若继续拖欠将采取法律手段”。


借助外部压力:告知其“不履行债务将被列入失信名单,影响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、个人贷款、招投标等”(依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》)。许多老赖对“限高”“失信”的后果缺乏认知,这一提醒往往能促使其还款。


书面确认:若协商达成一致,务必签署新的《还款协议》,注明分期金额、时间、违约责任(如某期未还则全额追偿),并由双方签字捺印。这份协议可作为后续诉讼的直接证据。


第三步:向法院起诉,启动强制追偿程序

若协商失败,起诉是最有效的法律手段。起诉需注意以下要点:


管辖法院:一般向被告(老赖)户籍地或常住地法院起诉;若借条中约定了管辖法院(如“由出借人所在地法院管辖”),可在原告所在地起诉。


诉讼请求:除本金外,可主张逾期利息(未约定利息的,按LPR的1.5倍计算;约定利息的不超过LPR的4倍);若因老赖拖欠产生律师费、诉讼费,可在合同中约定“由违约方承担”,一并主张。


简化流程:若债权金额较小(如1万元以下)、事实清楚,可走“小额诉讼程序”(一审终审,3个月内结案),大幅缩短维权时间。


第四步:申请强制执行,让老赖“无处可藏”

胜诉后,若老赖仍不履行,债权人需在2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法院执行局会通过“网络查控系统”全面查控其财产(银行账户、房产、车辆、支付宝/微信余额等),并采取以下措施:


查控财产:冻结银行账户、扣押车辆、拍卖房产,直接划扣资金用于还款。


限制高消费:禁止乘坐飞机、高铁,禁止入住星级酒店,禁止购房、旅游等(依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》)。


列入失信名单:将老赖信息同步至央行征信系统、政府部门、金融机构,影响其贷款、求职、招投标等,甚至可能被追究“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”(《刑法》第313条)。


第五步:警惕“执行不能”,做好风险防范

需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案件都能“执行到位”。若老赖确无财产(如失业、重病),法院可能暂时终结本次执行,但债权人可随时提供新的财产线索(如老赖中奖、继承遗产),申请恢复执行。


结语:对付老赖,“拖”和“怕”是最大的敌人。及时固定证据、主动协商施压、依法提起诉讼、穷尽执行手段,每一步都有法律撑腰。记住:法律不会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,但也不会让合法权益永远“落空”。只要依法维权、步步为营,“老赖”终将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。